五受

五受
The five vedanas, or sensations; i. e. of sorrow, ofjoy; of pain, of pleasure; of freedom from them all; the first two are limited to mental emotions, the two next are of the senses, and the fifth of both; v. [lang id =1028]唯識論 5.
* * *
五受即五種覺受, 隨觸的領納分為五種。 即: 一、 苦受、 謂與前五識相應的不悅之受。 二、 樂受: 謂與前五識相應的身悅之受。 三、 憂受: 謂與意識相應的不悅之受。 四、 喜受: 謂與意識相應的心悅之受。 五、 捨受: 謂於身心非悅非不悅之受。 換一表達方式, 在苦受、 樂受、 捨受的三受之外, 再加上憂受、 喜受, 合稱五受。 唯識學上謂: 苦樂二受唯與前五識相應, 是生理上的受, 憂、 喜二受與第六識相應, 是心理上的受。 唯此為與第六識相應的受心所之感受, 第六識與受心所各有自體, 不是一法。
* * *
﹝出析玄記﹞ 受者領納也。 謂六根之識, 領受六塵之境也。 (六根者, 眼根、 耳根、 鼻根、 舌根、 身根、 意根也。 六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、 法塵也。 ) 〔一、 憂受〕, 謂心於違情之境, 而受煎逼之憂, 是名憂受。 〔二、 喜受〕, 謂心於順情之境, 而受忻悅之喜, 是名喜受。 〔三、 苦受〕, 謂身於違情之境, 而受逼迫之苦, 是名苦受。 〔四、 樂受〕, 謂身於順情之境, 而受安逸之樂, 是名樂受。 〔五、 捨受〕, 謂心於不違不順之境, 而受無苦無樂、 無憎無愛之捨, 是名捨受。
* * *
吾人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產生的五種感受, 即憂受、 喜受、 苦受、 樂受、 捨受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